C
畅通成长渠道 回炉之后“结硕果”
针对年轻干部的特点,梧州市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在工作实践中创新了“三个一批”的成长渠道,促使年轻干部到基层既“留得下”、也“出得来”,取得了多赢效果。
对于愿意扎根基层、又被实践证明适合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梧州市采取“挂、转、任”、跟踪提拔使用等方式,促使他们安心扎根基层一线干事创业。2011年以来,梧州市已经有计划地安排了50多名在一线挂职或工作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这些年轻干部中已经涌现出2名乡镇党委书记、5名镇长。近两年,先后有3名从清华、北大、人大毕业的硕士生主动提出到基层乡镇贡献力量,如2013届清华大学定向选调生李亮主动申请到偏远的苍梧县六堡镇任职。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年轻干部争相到基层一线“回炉锻炼”的良性循环。
对于在基层历练成熟、适合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在一线挂职工作结束后,梧州市及时向机关单位特别是原派出单位举荐,使“回炉”的年轻干部经过锻炼后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2011年以来,该市先后从基层一线重点推荐了年轻干部170多人,形成了“锻炼在一线、成长在基层”的生动局面。
对于学有专长、综合素质好、培养潜力大的年轻干部,在引导他们扎根基层一线的同时,梧州市注意依托人才工作平台,让他们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小组,促使他们安心留在基层,在合适的平台上发挥专业特长,同时也为梧州产业转型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市共有70多名在基层一线“回炉锻炼”的年轻干部加入了高层次人才产业发展研究小组,如由浙江大学茶学博士、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马士成和清华大学材料工程学博士、市发改委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综合科负责人崔同湘担任小组带头人的两个产业发展研究小组,已经在研究梧州六堡茶产业和陶瓷产业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了产业学科带头人。
上一页 |
第 [1]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