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妻人人藻人人爽欧美一区_60分钟dj视频免费观看_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_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经济 · 生活 > 乡村 > 正文

平桂|猪场装上“智慧眼” 养殖污染难题解

2025年09月16日 18:35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王克础 通讯员 陶胜平 刘欢鹏 编辑:周映

9月15日,在贺州市平桂区羊头镇木家村的养殖区上空,一架无人机正缓缓盘旋,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逐一扫描着每个角落。突然,系统发出警报:黄定深养殖场出现疑似污水外溢痕迹。指挥中心立即调度附近网格员前往核查——从发现到处置,整个过程不到两小时。

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虚构场景,而是贺州市平桂区畜禽养殖污染智慧监管的日常一幕。

技术人员操作无人机对养殖区进行巡查。    刘欢鹏  摄

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投诉频发、治理棘手、监管资源紧张,成为众多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平桂区通过创新实施“1234”工作法,实现了从“被动整改”到“主动治理”的转变,为畜禽养殖绿色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一条主线:高位推动,全区一盘棋

平桂区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区委、区政府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出台多项工作方案,构建“区级统筹、乡镇主责、部门协同”的责任体系。今年以来,全区开展专项排查3次,整改问题63个,19家违规养殖场被列入“黑名单”,实施6个月停业整顿,合作养殖公司被暂停放苗15天。

两项创新:网格到底、交叉互查

平桂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志伟介绍,以往依靠人海战术排查污染,如今依托“网格+科技”手段。全区建立“区-镇-村-屯”四级网格体系,组建3个专项小组,联合多部门开展拉网式排查。尤其首创的“交叉互查”机制,让不同的养殖企业互相检查合作养户,技术骨干与政府干部共同参与其中,既发现了问题,也交流了经验。

无人机巡查的养殖区。        刘欢鹏  摄

今年以来,该区累计派出排查人员3000余人次,对629家养殖场进行全面摸排整治,实现“不漏一场、不遗一户”。

三个必须:AI监控、车辆定位、菌剂使用

科技赋能是平桂治理模式的突出亮点。全区推行“三个必须”:一是规模养殖场必须接入“养殖AI+”平台,在关键区域安装防水防腐蚀AI摄像头,实现猪只盘点、液位监测、人员入侵预警和操作规范识别等功能,目前已接入250家养殖场。二是粪污运输车辆必须安装GPS和压力传感器,30辆车全部接入在线平台,实时监控轨迹和载重变化,防止中途偷排。三是养殖场必须使用发酵菌剂,从饲料投放到粪污处理,全程推广微生物技术,降低异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四个一批:分类施策,杜绝“一刀切”

平桂区将养殖场分为“提升、整改、关停、查处”四类,实施差异化治理。“提升一批”,推动144家养殖场采用“好氧发酵床+微生物”技术,161家采用“固液分离+厌氧发酵”模式,153家新建钢筋混凝土发酵池,全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整改一批”,为200余家养殖场制定“一场一方案”,2025年下发整改通知书63份,全部完成整改。“关停一批”,建立“红黄绿”三级监管制度,470家绿级企业减少检查频次,140家黄级限期整改,19家红级停业整顿。“查处一批”,今年以来移交污染线索17条,查处案件28起,处罚60余万元,形成有力震慑。

“创新实施‘1234’工作法后,养殖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投诉少了,环境好了,农民也满意了。”李志伟表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桂区养殖污染投诉量同比下降67%,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达100%。

无人机巡查的养殖区。     刘欢鹏   摄

黄田镇浩洞村汤永和养殖场曾是投诉热点。通过加装发酵设备和投放益生菌,异味大幅减少,周边村民的抱怨和投诉也变少了。“现在养殖环境改善了,自己也养得安心。”养殖户汤永和说。

在羊头镇,238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粪污处理设施升级改造,21家被列入“黑名单”,实现“曝光一批,警示一批”的震慑效果。该镇还推出“四方核验”机制,只有环保达标的养殖场才能进苗,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治理养殖污染不是要‘一刀切’关停,而是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下一步,平桂区将采取“长效机制+全民共治”模式,继续加强技术指导与监管,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依托“四级网格”和“交叉互查”机制,构建长效监管体系,持续优化“1234”工作法,为同类地区养殖污染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