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妻人人藻人人爽欧美一区_60分钟dj视频免费观看_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_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南宁 > 正文

    春华秋实四十载 鉴往知来谱新篇

    2025年09月15日 11:31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年鉴部 编辑:陈思羽

    《广西年鉴》于1985年出版第一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较早的省级地方综合年鉴之一,现已连续编纂出版40卷。40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悉心指导下,《广西年鉴》作为“缩一年为一册,集众卷于一体”的综合信息载体,通过7000多万文字、万余张图片,全面系统忠实记录广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和年度发展情况,记录八桂大地的沧桑巨变,留下拼搏奋进的光辉足迹,为社会各界了解广西、研究广西提供了权威详实的地情资料,发挥了记述当代、保存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的重要作用。

    《广西年鉴》连续编纂出版40卷。

    改革春风中启程引领构建全区年鉴事业发展格局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1984年,《广西经济年鉴》编辑部成立,启动编纂工作。1985年11月,《广西经济年鉴(1985)》出版,161万字,公开发行。这是广西第一部新编综合年鉴,开启了广西年鉴事业的新纪元。1987年,《广西经济年鉴》更名为《广西年鉴》。1994年,《广西年鉴》取得国际刊号,通过香港经济导报社向国外公开发行。2000年,《广西年鉴》创新出版形式,以纸质年鉴为基础,出版光盘电子版,成为广西首部电子版年鉴。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年鉴进入法治化编纂新阶段。2007年11月,广西年鉴社成建制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管理。2008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增设年鉴处,理顺年鉴编纂体制机制,为年鉴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广西年鉴》的编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编纂效率、出版质量和开发利用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40年来,《广西年鉴》按照“实事求是、严谨办鉴”的原则,与广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以鲜明的年度特点、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在全国年鉴界享有良好的声誉,成为海内外人士了解广西、认识广西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展示广西对外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1985年11月,《广西经济年鉴(1985)》公开出版。

    在《广西年鉴》的带动下,全区专业年鉴和市县综合年鉴纷纷启动编纂。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市县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陆续出版,在全国年鉴界崭露头角。《广西年鉴》编纂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帮助和指导全区各级各类年鉴编纂,推动全区年鉴事业发展壮大。进入21世纪,广西年鉴事业稳步发展,编纂的覆盖率逐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年鉴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10月,广西126种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实现“一年一卷、公开出版”,提前2年多实现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年鉴全覆盖”目标。2018年至2024年,实现三级地方综合年鉴连续7卷编纂出版全覆盖。编纂出版专业年鉴50多种,构建起以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为引领,专业年鉴等全面发展的年鉴事业发展新格局。

    守正创新纂精品持续出版高质量年鉴成果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40年来,《广西年鉴》始终将质量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在坚持规范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开展探索创新,持续编纂高质量的精品年鉴。在记述内容上,紧扣时事“有力度”。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篇目内容,在全面反映年度基本地情的同时,深入反映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新趋势,注重对重大发展战略、重要领域改革、重点民生事业等内容的深度记述和专题呈现,展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度特点。在编纂流程上,严格把关“有尺度”。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年鉴编纂,科学把控年鉴编纂的框架设计、稿件征集、编辑统稿、审核校对、稿件评审、印刷出版等全流程环节质量,利用好社会各方面资源,发挥年鉴专家的专业性和责任编辑的能动性,有效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在装帧设计上,突出特色“有温度”。《广西年鉴》的装帧设计经历了多个版本探索后,风格基本统一,颜色以“中国红”为主,封面设计元素包括铜鼓、壮锦等,体现广西特色。封面图片选用当年度有代表性的发展事件图片,讲好广西故事。在传播方式上,大力宣传“有广度”。《广西年鉴》打破传统纸质出版的单一模式,积极拥抱信息化时代,推出多媒体光盘版年鉴,加入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扩大年鉴的受众范围,提升年鉴的社会影响力。

    2025年3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在南宁举办《广西年鉴》《广西图鉴》2025年卷组稿培训班。

    40年风雨兼程,40年春华秋实。《广西年鉴》不负时光、蓬勃发展,编纂质量持续保持高水平,在全国、自治区年鉴成果评比中屡获殊荣。在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织的9次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均获通报表扬,先后获评特等年鉴、一等年鉴等称号;在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在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三次获奖。《广西年鉴》发挥省级综合年鉴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市县级年鉴质量稳步提升。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启动广西年鉴精品工程,先后将25部年鉴列为广西年鉴精品工程实施项目,促进全区年鉴编纂质量整体提升。2016年至2023年,在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广西有99部年鉴获通报表扬,展现了“广西精品年鉴”品牌的整体实力。

    《广西年鉴》三次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服务大局强担当彰显存史资政育人的时代价值

    40年来,《广西年鉴》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紧扣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党委和政府决策参考、政策研究、招商引资、对外宣传、地情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提供资料参考,在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中彰显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在存史方面,《广西年鉴》逐年忠实记录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基本情况、大事要情与改革成效,系统反映广西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社会面貌、发展成就,为研究广西历史、传承地方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在资政方面,《广西年鉴》每年均作为会议材料赠阅给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会代表、委员,赠阅给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机关、图书馆及企事业单位等,为重要活动、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为社会各界了解、研究广西提供便利。在育人方面,《广西年鉴》是传承和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详细记载广西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方面内容,展示广西优美自然景观、深厚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效、新变化、新风貌,激发人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持续开展《广西年鉴》“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活动,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积极作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广西年鉴》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任务,牢记“存史、资政、育人”的初心使命,守正创新,接续奋斗,记录时代脉搏,传承历史文脉,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为推进广西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作出更大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年鉴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