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妻人人藻人人爽欧美一区_60分钟dj视频免费观看_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_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经济 · 生活 > 科教 > 正文

从校园实验室迈向更广阔的领域 这所大学如何打造AI高地

2025年09月15日 08:2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姜界峰 通讯员 石 华 冼欣宜 实习生 王 思 编辑:李香莹

技术需求一经发布,近30支科研团队争相“揭榜”……初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科技楼内热度高涨,企业家、院士专家齐聚,共同见证创新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凭借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该校正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3月以来,桂电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展厅人气颇高,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参观场次达206场,人数达7574人次。该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坚表示,社会高度关注桂电人工智能成果如何服务地方发展。而在目前,桂电正通过搭建平台、推动产业应用、开展育人探索,让人工智能科研成果从校园实验室迈向更广阔的领域,助力区域创新发展。

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开学典礼现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学校供图

加速构建创新平台矩阵

强大的基础平台是释放人工智能潜力的基石。在桂电,一个层级清晰、功能互补的创新平台矩阵正在加速构建。

经多轮论证审议,桂电与区内外龙头企业筹建的广西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获批组建。“该实验室是广西最高层次的区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也是全区目前唯一由高校牵头建设的同类平台,核心使命是引领区域人工智能发展。”张坚介绍。

张坚用“顶天立地”形象概括平台布局。他解释,“顶天”即努力向国家级平台突破;“立地”则打通基础研究到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的完整通路,解决成果转化的“肠梗阻”。

如今,这一布局已取得显著成果。今年,桂电获批广西机器人智能感知与控制、广西半导体芯片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两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至此,该校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总数达12家,在全区高校名列前茅。

此外,桂电牵头与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广西概念验证中心(桂电+光电技术)”,成为广西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技术迈向市场提供关键支持。不仅如此,学校牵头申报1个广西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深度参与申报10个,覆盖多个关键领域;年初揭牌的桂电中国—东盟人工智能研究院和7月成立的桂电交叉科学研究院,也为核心研究注入新活力。

平台搭建后,各类科研项目活跃。记者了解到,桂电主动与区内骨干企业对接,共同申报人工智能方向的广西科技计划项目超百项,其中学校牵头30多项。在2025年度广西重点项目中,桂电牵头和参与科技开发类项目有122项,牵头10项,在广西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今年上半年,学校完成成果转化项目7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350万元,其中落地广西项目36项,合同额1452万元,落地率和本地转化贡献率稳步上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赴多地走访,凝聚多方力量助推人工智能技术“广西集成”落地。学校供图

科研成果赋能传统产业

在贺州市金利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温车间,国内首条由桂电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稀土熔盐电解自动化生产线格外吸睛,其成功推动了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智能转型。

“过去,工人在高温环境下作业辛苦又危险,现在机器臂取而代之,作业更稳,效率大增。”车间操作工李师傅感慨。目前,该成果入选广西科技创新“首字号”项目,并在四川、甘肃等地的稀土基地推广应用,带动产值超10亿元,为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能源领域,桂电同样耀眼。在国电电力广西风电开发有限公司集控中心,该校强保华教授团队联合开发的平台,宛如“智慧大脑”,引领风电行业智能化变革。

9月8日,技术负责人杨旺春告诉记者,以往风电场需24小时专人值守,如今依托此平台,现场数据全量远程接入南宁区域集控中心,实现无人值班,降低了人力成本。此外,平台还具备智能扩容功能,大幅提高故障预测精度。

比如,叶片振动预警可提前规划检修,避免损失;数据管理优化指标分析,减轻人员工作量;风机偏航优化系统能及时纠偏,提升发电效率。目前,该平台已在8省11家风电企业使用,近三年新增产值超20亿元。

人工智能的科研成果,也重塑了当地旅游业。据了解,在阳朔遇龙河景区,管理人员可借助桂电开发的客流监测平台,提前半小时合理调配资源。景区过去靠猜测和人工计数了解游客数量,如今靠精准数据“说话”,游客排队时间大幅缩短,投诉量减半,游客量创新高。

在桂电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的活力正蓬勃涌动。目前,园区内孵化企业达88家,较2021年翻倍,80%以上企业与桂电紧密相关。

该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马传国介绍,“园区发展成果斐然,关键在于打通了‘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的创新成果转化通路。”他告诉记者,园区培育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亮眼。

与此同时,桂电人工智能技术团队活跃于广西全区14个设区市,助力各地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才活水滋养AI生态

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才驱动。桂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谋篇布局,将目光投向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与人才共育。

据了解,这个暑期,该校党委书记徐华蕊、校长张文涛带队走访了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在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创新产品与广西产业的适配可能性展开探讨;在广州视源电子,校友李建坤团队计划将项目引入广西;同时,学校与视源股份达成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合作意向,采用“项目带教”模式定向培养人才。

此外,桂电还与深圳校友企业依托广西人工智能学院深化合作,推动企业导师走进课堂参与教学,将产业案例融入课程。“我们要通过‘技术适配+场景落地’的‘广西集成’路径,以‘狼群作战’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到服务广西的真实项目中,提升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徐华蕊表示。

记者了解到,桂电立足本土的合作方面也在持续发力。日前,徐华蕊带队前往贵港考察企业,深入调研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并结合学校学科优势,精准寻找人工智能赋能的最佳结合点。

在育人模式创新上,桂电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广受欢迎。这门面向全校及全区普通本科高校开放共建的课程,构建了“通识基础—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实践创新”体系,每次授课都座无虚席,成为自治区通识教育推广的优秀样板。此外,由桂电牵头联合多方共建的广西人工智能学院获批,今年9月迎来首批新生。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得桂电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桂电深度参与自治区人工智能政策制定,相关研究报告获各方肯定。香港理工大学陈清泉院士到校讲学,引发师生热烈讨论,“拥抱人工智能”已成为桂电师生的精神共识和自觉追求。

从精密实验室研究到广阔的产业应用,从桂林科创新策源地到服务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桂电正构建起系统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该校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探索之路上稳步前行,立足八桂、服务国家,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广西日报》版面截截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