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妻人人藻人人爽欧美一区_60分钟dj视频免费观看_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_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来宾 > 正文

广西日报来宾头条 | 从靠经验种地到靠科技赚钱

2025年09月03日 10:44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李晟 通讯员 李迪 王璐颀 实习生 杨惠珊 编辑:陈煜炫

广西日报版面。

设施农业如同一把金钥匙,以智能温控大棚、标准化养殖车间等现代设施,打开农业现代化的大门——它让番茄在寒冬挂果、生猪住进“空调房”,通过集约化生产让亩均效益大幅提升。然而,当部分小农户试图跨过门槛,发展现代化种植业、养殖业,却被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困扰。

走在武宣的田间地头,记者观察到,低息的“智慧农业贷”正悄然缓解资金压力;“师带徒”模式让技术随着技术员扎根乡村;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质量追溯系统,则让每一份“武宣产”农产品都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为破解小农户与设施农业衔接难题、提升县域农业现代化水平,武宣县紧扣《广西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四轮驱动”帮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如今,这里的农户轻点手机就能调控大棚温湿度,代养户的生猪存活率高达98%……小农户正从靠经验种地迈向靠科技赚钱,为广西县域农业现代化蹚出一条新路。

引金融活水,育技术沃土 破解“起步难”与“不会用”

要破解小农户参与设施农业的起步难,关键在于让资本“活”起来、让农民“能”起来。

“以前贷款难,现在一张订单就能贷。”武宣县三里镇贵丰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团贵站在新建的现代化育秧中心前,向记者展示贷款记录。今年初,该合作社与武宣二塘敏行家庭农场等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水稻育秧订单协议,凭借订单保障,20名社员顺利从武宣农商行获得50万元“智慧农业贷”,建成了区域性智能育秧中心。

这是武宣县创新推出“智慧农业贷”,将金融活水引入田间地头的一个缩影。该模式依托订单农业,将未来收成转为银行认可的信用凭证,有效缓解了小农户启动资金不足难题。

资金问题有了着落,新的挑战又浮出水面:智能设备怎么用?数据怎么看?

武宣县推出了“师带徒”激励政策:企业为带徒技术员提供每月最高2000元的补贴,对通过技能等级认证的学员则提供贷款贴息。在政策引导下,贵丰机械专业合作社派出技术员小王在合作经营主体间奔走。“湿度低于15%自动开水泵,高于20%就停,比凭经验判断准确多了。”他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讲解。60多岁的李婶如今已经能看懂液晶屏上的数据,判断浇水施肥时机。社员老张笑着说:“现在咱也成了‘数据农民’,收成更有保障了。”

陈团贵的区域性智能育秧中心采用智能控温、自动喷灌等先进技术,可为周边2000余亩稻田提供优质育秧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户分散育秧成本高、品质不稳定的难题。

在武宣,“资金投入—技能提升—收益增长—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将小农户顺利嵌入现代化农业链条。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2亿元;技术员服务覆盖率达90%,受益农户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金融活水与技术赋能双管齐下,把农民的“焦虑”变成了底气。

制定标准,让品牌溢价 实现“优质优价”的新路径

当资金与技术逐渐结出硕果,下一个问题来了:如何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武宣县通过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管控体系,用标准化生产护航农产品品质,以可追溯系统赢得消费者信任,推动农产品从产得好向卖得好递进。

“扫码就能看见这果子的‘前世今生’。”在武宣镇卜玉村,种植大户陈重举着一盒黄皮果,在手机上熟练地展示二维码背后的溯源信息。去年,他加入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在70亩传统果园里铺设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并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制定了包括定植密度、留果数量、施肥时机在内的多项操作规范。加上技术人员定期到果园培训指导,他学会了看数据、调设备,实现科学种植。如今,他种植的黄皮果更甜、个头更均匀,亩产值从2万元提高到近3万元,涨幅达45%。

陈重是武宣县推广标准化种养的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该县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及引入龙头企业,制定标准,带动大批农户实现精细化、标准化生产,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品质是基础,品牌则是溢价的关键。武宣县大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已有73家经营主体接入国家追溯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持续保持在100%的高水平。“武宣黄皮”“武宣红糟酸”等区域品牌先后通过“圳品”认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

“以前普通黄皮果一公斤只卖20元,现在贴标后可卖到36元。”陈重笑着说。他的70亩果园年销售额达50万元。

2024年,武宣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8亿元,其中品牌农产品占比超过50%。标准提升品质,品质支撑品牌,品牌反哺产业——一条优质优价、持续增效的农业升级之路越走越宽。

在武宣县城郊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长寿产业园里,辣椒树正被“挂”起来,科技温控已调至适合辣椒生长气温,村民正在查看开花情况。向国华 摄

要素协同,构建循环生态 形成可持续发展新体系

当标准化生产与品牌赋能逐渐成为武宣农业的一双翅膀,怎样让这双翅膀更有力、飞得更远?武宣的答案,藏在金融、技术、标准与品牌四者环环相扣、彼此滋养的现代农业生态中。

“以前想学技术,还得到处找人教。”陈重站在智慧果园里,把控着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机房里的控制设备,“政府和企业的技术员常来指导,公共品牌帮着持续扩大市场。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陈重的感叹,是武宣县“四要素整合”成效的直观呈现。金融活水涌入,像一股源头活水直接滴灌到田,让大棚建得起、设备用得上。技术紧随其后,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平台纷纷落地,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农田有了智慧大脑,农户成了技术达人。

标准,是品质的稳定器。从一株果苗的栽种间距到一枚果实的糖度控制,一套清晰可循的种植标准,保障了农产品质不走样。而品牌,则是价值的放大器。贴上一枚小小的二维码,扫出的是全程溯源的真实信息,换来的是产品的价值和消费者的放心。

四者彼此促进、循环助力,共同转动起农业现代化的齿轮,让曾经单打独斗的小农户,有机融入抱团共赢的大农业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