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首页栏目 > 区域 > 崇左 > 正文 |
广西日报崇左头条|天等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 “打工经济”向“归雁经济”转变 |
2025年06月28日 11:41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李慧子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1600多年前,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如今,天等县正以全新的姿态,向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发出深情召唤:拳拳赤子心,悠悠桑梓情。天等的昨天,凝聚着你们的辛勤耕耘;天等的明天,更需你们携手共进。我们热忱期盼您返乡就业创业,共筑家乡新辉煌! 天等,地处桂西南大石山区,是广西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8万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外出务工群体,天等县如何能够成功吸引他们返乡就业创业?近年来,该县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推动“打工经济”向“归雁经济”转变,生动写就了新时代的《归去来兮辞》。 该县不仅荣获“自治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示范县”称号,其创新实践《就业“小车间”撬动乡村“大振兴”》还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天等就业帮扶车间案例获全国就业服务案例一等奖,相关经验在2023年全区就业帮扶助推乡村振兴交流观摩会上推广,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工人正在返乡创业者的企业全神贯注地工作。 归心似箭 返乡潮涌 在天等县鑫德服装厂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裁剪、缝制、包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车间负责人黄爱蓉是一位90后女孩,她曾跟随堂姐去广东务工,经过多年打拼,成为制衣厂的技术骨干。2016年,她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天等,创办了鑫德服装厂。从最初的10台缝纫机和十几名员工起步,如今已发展成为年生产服装300余万件、员工400多人的规模企业,并被认定为“就业帮扶车间”。 像黄爱蓉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在天等县并不少见。来自都康乡伏德村的冯有强,也毅然踏上返乡创业之路。短短几年时间,他创办了3家企业,拥有500多名员工,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成为当地的“创业达人”。 是什么让这些原本在外地务工的人选择回到家乡?是对家乡的思念,还是家乡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天等县紧抓东部产业转移契机,投资6亿元建成了占地1335亩的自治区A类返乡创业园,精心筑巢引凤,推出扶持返乡创业政策,吸引、鼓励外出务工的天等人回乡创业就业。据统计,天等县累计有1.5万多人返乡创业就业,创办实体企业2631家,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归雁”热潮。 贴心护航 全力保障 “魏总,前段时间你们公司急招30多名员工,我们通过零工市场调配过来了,目前还缺人吗?”近日,天等县服务企业招工勤务员梁仁冠来到广西天光皮具有限公司,关切地询问公司负责人魏昭隆。 “谢谢你们的帮忙,工人调度非常及时,为我们送来了‘及时雨’!现在我们满员赶工,火力全开!”魏昭隆喜上眉梢地回应。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用工招聘难、政策补贴落地难、维权保障难等问题层出不穷。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天等县创新推行“五员”服务企业机制,搭建政企“连心桥”,助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设立政策宣传员、补贴代办员、招工勤务员、维权保障员、帮扶解困员5个岗位,整合人社、工会、工信等系统党员干部力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结对联系帮扶机制,为企业提供招工引才、金融信贷、税费减免等全过程贴心服务,助企纾困。 “企业有所需,政府有所应。只要企业有需求,随时可以在平台上‘点单’‘下单’,我们‘五员’就闻风而动,马上‘接单’受理,提供匹配的服务项目。”天等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艳丽介绍。近两年来,县里为各类返乡创业人士发放创业补贴570.74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263万元,落实贴息118.6万元,全面释放政策红利,帮助有志之士圆了创业梦想。 在驮堪乡道念村立屯粤桂协作帮扶车间,宝妈们正在返乡创业者的企业忙碌着。 安居乐业 “就”在家乡 在天等县,“楼上住人,楼下就业”的全新模式正悄然兴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轨迹。 2018年,梁瑞菊告别了老家的土瓦房,举家搬迁到天等县城西面的龙岩社区,开始了新的生活。初来乍到,她曾陷入迷茫,如何在县城立足、以何种方式谋生,成为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天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利用搬迁小区一楼场地,引入16家企业,建成了就业帮扶车间一条街,为社区居民提供了1200多个就业岗位。 梁瑞菊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如今,她每天只需下楼,就能到制衣厂上班。随着手艺的不断精进,她的工资收入也从最初的1200元涨到现在的8000元。 “以前在农村,长年外出打工,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还照顾不到家人。真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城里人,还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楼上住家,楼下上班,零工超市帮我介绍的工作,既方便又稳定。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梁瑞菊满脸笑容。 像梁瑞菊这样的故事,在天等县还有很多。目前,全县已建成9条就业帮扶车间一条街,通过“政府引导+能人带动+粤桂协作”的模式,投入441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了覆盖城乡的351家帮扶车间,带动2.23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700元。就业帮扶车间在乡镇、村屯遍地开花,“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效应渐入佳境,形成了“一园两区三带九街”的发展格局。 为了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在产业转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天等县创新推出“订单式培训+重点群体赋能”模式,开展精准技能培训。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合作”,围绕服装制作、电子加工、农产品电商等热门工种,年均培训超5000人次;开设电子企业“定向班”和电商“网红新农人”培育班,培训就业衔接率高达92%;通过技能赋能,天等县致力于培育“能工巧匠”,推动各类就业群体从体力型劳动者转变为技能型人才,外出务工者逐步向产业工人转型升级。 从“打工潮”到“返乡潮”,天等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新的举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子返乡创业就业。天等县委书记欧正表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该县将继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打造更加良好的创业环境,让每一位返乡者都能在家乡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6月28日广西日报版面截图。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