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宜州5月24日讯(通讯员 林秋妮 邓小温)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河池市宜州区立足实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深化志愿服务,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宣讲党史学习教育重要阵地,助力党员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依托文明实践平台,拓宽“红色阵地”。宜州区利用“两中心一平台”,深入挖掘和运用本土红色资源,把文明实践平台、融媒体中心平台深度融合,拓宽红色学习阵地。目前,宜州区屏南乡的韦江歌故居、合寨村村民自治展示馆、怀远红七军军部指挥所旧址等地成为辖区红色“打卡地”。利用文明实践阵地现有资源,统筹运用党员活动室、文化阅览室、基层文化站等平台,打造“红色讲堂”“红色书屋”“红色阅读角”等242个;利用“村村通”广播每天播放党史学习教育知识和红色经典歌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融媒平台开设“党史学习”专题页面,设置9个专栏,每天推送党史故事、党史百年天天读等党史知识,截至目前,推送104期,阅读量达2.5万人次。同时,利用宣传栏、LED屏刊播党史知识图文、视频,让党员干部群众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形成 “线上+线下”的党史学习教育平台。
依托文明实践平台,搭建“身边课堂”。一是用好宣讲队伍。宜州区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以“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4支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宣讲党史学习教育;同时,邀请老党员、老干部、“五老”宣讲员到红色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红色讲堂”“读书分享会”现场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各乡镇各单位的志愿者宣讲队伍也深入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开展老党员讲党史、田间地头话党史、“方言党课”等一系列活动,以“家常话”诠释 “大道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接“地气”,走近群众聚“人气”。如福龙瑶族乡福龙社区的志愿者宣讲队伍,近日深入到拉村屯,在家门口给群众上了一堂 “板凳党课”,“板凳党课”时间短,但内容紧凑、贴近实际,深受党员群众的喜爱。截至目前,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开展宣讲共37场次,受众2100余人。二是畅通宣讲渠道。构建“中心、所、站”三级宣讲网络,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宣讲党史学习教育重要阵地。利用“两中心一平台”传播阵地开设如“名师讲堂”等网络宣讲,邀请“专家学者讲理论“基层百姓讲故事”多元矩阵,将宣讲快车开进偏远乡村、基层社区等地区。目前,该区共开展线上宣讲10余场次。三是特色活动学党史。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合清明节、三月三、世界读书日等重要节庆,广泛开展祭奠英烈、“感党恩 跟党走”“童心向党”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旧址等,让人身临其境感悟峥嵘岁月过程知党史,感党恩。打造本地特色文艺活动,讲党史知识融入山歌里,编排近100首山歌,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唱响山歌颂党恩、学党史。
依托文明实践阵地,志愿服务惠民生。宜州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重要内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志愿者服务队伍,调动1个文明实践中心、16个文明实践所、211个文明实践站,310多支志愿服务队,11.2万多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参与,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宜州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走访问需服务,通过成立“技术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企业等地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推出“我为您服务”活动,帮助村里的孤、老、病、残等弱势人群代办相关事务;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帮助搬迁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等志愿服务。连日来,庆远镇联合区人民医院到该镇解放社区开展“送医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助医志愿者和该院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共同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类医疗志愿服务等等,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精准贴切群众需求。截至目前,宜州全辖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3.8万人。
同时,宜州区还组织区直各单位、企业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学习教育活动中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纷纷列出“实事项目清单”,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宜州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了规范校外托管场所“小饭桌”行动,切实保障学生饮食安全;河池市公安局宜州分局推广“金钟罩”防范网络通信诈骗预警小程序,目前已成功劝阻300余起涉诈行为,切实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宜州区司法局推出行政复议代办点的便民惠明新举措,有效提升群众法制获得感、幸福感;宜州交警部门联合乡镇开展报废车辆隐患“清零”行动,主动联系隐患车辆所有人,督导车主办理报废手续,维护乡村道路平安等等。目前,已完成为群众办实事超过205件,在办理31件,涉及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到位资金4.5亿元,共支出1.94亿元,各项工作有序推进。